English

换掉霍顿

1999-10-30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王 鹏 我有话说

九强赛尚余二场,而中国国奥队实际上已提前出局(虽然理论上尚存机会),这样的结果对于六成以上认定中国队必胜的中国球迷而言,其痛苦已难以用言语描述,而其他四成球迷恐怕也不会好受多少。

痛苦来自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。为什么,我们有了强于韩国的球员,却仍然被挡在世界的大门之外?我们有了职业化的改革,却还是踢不过韩国的一帮学生仔?问题出在了教练身上。

是的,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强于韩国的教练。九强赛的结果证明,霍顿——一个理论上的巨人,他的确没有带领中国足球更上层楼的实践能力,所以我们要说:换掉霍顿!

请相信,这决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,因为有太多的理由决定,霍顿应该立刻卷铺盖回家。

换掉霍顿不是为国奥队的失利找替罪羊,两年的时间足够证明,霍顿不是中国足球的领路人。因为霍顿在业务方面的水平实在不敢令人恭维。

从奥运会小组赛开始,人们就在批评霍顿所设计的长传冲吊打法,到了九强赛,这种打法更加变本加厉。霍顿对此的解释是,简捷的传球可以形成更多的进球机会,他还拿出世界杯统计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。

不知霍顿真的是这样认为的,还是他在回避其组合战术能力的不足。如果是后者,那我们可以理解低能的霍顿的说法,可如果是前者,那则证明霍顿确是一个足球业务方面的低能者。连我们这些外行的球迷和媒体记者都知道,那些通过简捷传球所构成的得分,也是建立在不断的倒脚与控制节奏的基础上的。而霍顿作为一个业内人士,对于得分手段的理解竟然这样片面。

因此,由片面的霍顿率领的国奥队就只能一味地长传,用最简单的传球去创造越来越少的进球机会。

长期以来,霍顿一直是为业内人士赞许、崇拜的。业内人士的基本观点是,霍顿告诉了中国教练和球员,球场上应该怎样做,以及为什么这样做。应该说,霍顿的这些理论对中国足球人来说确是有益的补充,但他那些理论的份量恐怕更适合于讲师班一类的补习班。对于国家级球队这样的提高班来说,霍顿明显缺少强有力的软件支持(即水平)。从国奥队的表现上看,霍顿具备了让队员如此这般的能力,而对于战术的组合、人员的搭配,霍顿暴露了明显的缺陷。

比如中国足球赖以生存的边路进攻,霍顿也一直在强调,但经过长期的训练,国奥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边路进攻的疲软。有人指责这是因为球员能力不足造成的,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,这届国奥队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一支,队员的能力也是最强的。但过去那些能力平平的中国球员都能很好地继承边路进攻的传统,最好的球员却办不到,这能证明什么?只能说强调边路进攻的霍顿在边路进攻方面缺少办法。这还只是球队建设中的一个方面,在其它环节上,霍顿的能力也略显不足。

另外,霍顿用并不很艰深的理论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中国的教练和球员,这只能证明中国足球界在理论上的虚弱,而不能证明霍顿的高明。高明的教练应该像高明的厨师,把并不鲜活的原材料烹制成美味佳肴。而霍顿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,所以他只能按自己的理论圈定出条条框框,然后再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安置队员。这种思路,当然就很难充分发挥球员的主观能动性。因此可以得出结论,霍顿的成功只能是依赖于球员的能力。至于他的理论,不过是成功花环上的一个附属品罢了。

对霍顿争议最多的,除了他的战术打法,还有他的固执,有人说这是霍顿自信,有人则认为他太拧。而笔者认为,霍顿的固执,只是他的技穷之举。

自从上任以来,霍顿从没有变化过自己的理论和打法,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于是,那些价值并不高的成绩蒙住了人们的双眼,对于霍顿的理论,人们开始奉若神明。

其实,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,霍顿的理论并不高明。足球教练应该有半个军事家的水平,他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作战方针,但在细节上还要有某些变化。然而,霍顿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,所以当某些问题明显暴露之时,他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弥补的情况下,便只好表现出一种所谓的稳健抑或自信,去掩饰其能力的不足。由此,我们才看到很多的长传冲吊,才看到一贯的平行站位,才看到张效瑞永远只能当替补。

“不打无准备之仗”,这是战场上的一贯准则。然而,因为霍顿的不变,使得中国的对手都能很轻易地贯彻这一原则,如此,霍家军不败才怪;也由此,中国国奥队才在自己制造出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假象中,一步步走向失利的深渊。

中国足球在世纪末再一次无奈地接受了失败,悲剧已经成了中国足球的标志。为了撕掉这个不堪的标志,我们对霍顿不能再有任何的犹豫,因为时间已经很好地证明,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在个人性格上,霍顿都与一个国家队主教练的标准相去甚远。换掉霍顿,我们也许可以换来一片新世纪,才会有新天地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